Reader晚安,你好: 昨天推薦Freddy的文章,迴響似乎頗為熱烈,今天繼續說我從資產負債表當中學到的事情;這件事情我放在心裡很久,因為過於麻煩,而且缺乏適用各種企業的客觀定義指標,我一直無從分析。 Freddy在文中介紹,「ROIC 就是公司用自己真正投入營運的資本(不包含現金等閒置資產),能產生多少稅後營業利益(NOPAT)。這是一家公司實實在在運營、賺錢的能力」。注意,他提到真正營運的資本,是不包含現金等閒置資產。 現金,是閒置資產。 當然,現金有很多意義和功用,是必要時刻維持營運、維持流動性絕對必要的儲備項目,因此不可或缺。但,一家公司維持必要的現金,依照其營運規模和獲利能力,金額大概是多少呢?比率大概是多少呢?恐怕只有某些非常用功的研究員會試著判讀這件事,我認為台灣很少散戶會思考這個問題。我曾經先後跟幾位外資分析師聊過,我們發現彼此的意見大致接近。 我們都認為,台灣上市櫃公司普遍保留過多的現金在帳上,實在太過保守。 我所說的是遠遠多過日常營運,資金調度所需的現金,甚至是超過配息所需的現金。 換句話說,理論上,台灣有非常多上市櫃公司保留鉅額現金,但其實根本沒有實際用途,它們應可配發更高額的現金股利才對;本來現金殖利率5.5%的股票,說不定加碼之後,殖利率提高到8%,本來現金殖利率8%的股票,說不定可以變成10%(先不考慮股價因為宣布配息而暴漲的程度差異)! 「我不曉得台灣股民為什麼長期視而不見,對此現象毫不在意。這更加證明,我認為台灣股市並非效率市場的想法。幾億、幾十億的現金,可以一直掛在帳上,我們現在說的是很多年的現象欸!」。一位外資分析師曾經對我分享,這種現象在美國股市相對較為罕見,因為對沖基金、私募基金會到處尋找合適標的,尤其是打著「股東行動主義」旗號的大鱷們,最喜歡這種帳上擺著現金,績效卻是一直平平、甚至由盈轉虧的公司,他們會慢慢買進,直到超過5%持股,就會一口氣號召各路「正義之士」(正義兩字,當然得打上引號),要求公司即刻改正這種資金運用效率欠佳的現象,否則就可能面臨經營權換手。這麼一番大龍鳳過後,「價值窪地」往往就會填平。 然而情況在台灣,似乎卻不是這樣發展。許多公司的每股現金(帳上現金除以已發行普通股數量)居高不下,我們卻不太清楚理由為何。該公司若每股現金很多,那麼就該追問:有無更多資本開支計畫?有無任何併購或整合準備?甚至有無任何進行中的訴訟或賠償風險?這些都是主動投資人搞懂資產負債表以後,也該一併掌握的公司近況。 我順手找了三家公司,他們同屬一個產業大類別,已發行股數大概都是1億股上下,但三者的現金水位各異:A公司的每股現金相當於股價四分之一;B公司的每股現金高達165元、相當驚人,其每股現金只相當於股價11%;C公司的每股現金居中,但比重相當於股價的58%。為什麼有公司需要保留每股一百多塊錢的現金在帳上?如果大量拿來做庫藏股、現金減資,股價更高、獲利更好,ROIC不是可以更上一層樓?至於C公司,ROA是三者中最低的,是否也是帳上現金太多所導致?如果同樣積極執行庫藏股、現金減資,ROA不就會提高了嗎? 這些都是我個人想法,我很期待能收到你的回覆,我會很高興的跟你聊聊! |
17年媒體經驗,因公被控告1次,在香港、新加坡獲頒財經新聞獎11次,發表文章逾1,200篇,編輯文章將近3,000篇。
Reader晚安,你好: 「照你說的,ETF只有好沒有壞囉?」前陣子,一位新朋友這麼問我。他聽我說完自己的投資方法,而且我從2016年開始就這麼做,讓他十分好奇,難道ETF是一種只賺不賠的工具嗎?投資ETF的風險會是什麼?我立刻回答,這決不是保證獲利的商品,如果有任何一種商品能「保底」,那必定是詐騙。 我解釋,我做的是指數投資,ETF只是實踐指數投資這種方法的工具,如果有其他工具也能達成這個目標,我樂於採用,(但應該很難有其他種工具);如果想學習指數投資,應該要把握幾個原則:長期持有費用盡可能便宜的ETF,該ETF的標的應盡量分散,且建立適合自己的股債資產配置,無須人云亦云。 至於風險,我說指數投資就是取得盡可能貼近市場的報酬,因此其承受的風險,就是相當於市場下跌帶來的負報酬風險,更精確的說,是在自己退休時正好遇到市場大跌的風險。如果這個風險出現,也許你可以減少提領,也許你可以晚一點退休,總之還是有可能賠錢,並非什麼只有好沒有壞的標的。但光是這樣,相信已經打敗99%金融商品了。 話雖如此,日前在錄影時,我卻學到了許多概念異想天開的ETF。...
Reader晚安,你好: 你會想:開玩笑吧,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自己持有比特幣,餘額又不是繼承來的!但還真的有,只是,他們是間接持有,投資人自己很可能不知情。 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 原來,今天的彭博報導指出,Vanguard(被譯為領航集團,或者先鋒集團,就是VT等「V字輩」ETF的發行商)透過許多檔旗下商品,已經持股Strategy這家公司2千萬股以上、約8%股權,而且隨著被動買盤進展,今年第四季預料就會成為第一大股東;VTI、VXF等ETF的投資人,正是在這種情況下,被動持有了Strategy的股票,無論你喜不喜歡比特幣。 有趣的是,Vanguard本身立場是拒絕加密貨幣的一方,該公司認為加密貨幣的本質「是投機的」,所以不打算推出加密貨幣相關商品,盡管市場上對比特幣ETF正趨之若騖。...
Reader晚安,你好: 過去半年,港股的IPO交易出現疫情爆發後久違的火熱景象,42家企業登上港交所,合計籌資1,067億港幣。這個現象從何而來?我相信是北京政府有意為之;無論如何,有好幾家重量級新股紛紛登陸港股,使得港股市場一時間熱鬧非凡。 首屈一指的新股當然是的寧德時代,它以A+H架構上市,單是寧德時代一家就籌資410億港幣,幾乎是全體籌資金額的4成之多;它讓港股終於有了跟比亞迪同樣正宗的電動車龍頭股,因此格外受到資金追捧:以往H股大多比A股便宜,但是寧德時代掛牌以後,反而是H股第一天即比A股溢價7%,而且溢價幅度甚至曾經擴大到19%之多,顯示境外資金對這種電動車巨頭的青睞。幾個月前,我剛好接受香港輝立證券分析師的訪談,期間分析師唯一詢問我看法的個股就是寧德時代,讓我充分感受到港股股民對其的注目。其實港股本就是一個高度有利大型股的市場,這次寧德時代掛牌,只是再次突顯這個特色而已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