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der晚安,你好: 你會想:開玩笑吧,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自己持有比特幣,餘額又不是繼承來的!但還真的有,只是,他們是間接持有,投資人自己很可能不知情。 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 原來,今天的彭博報導指出,Vanguard(被譯為領航集團,或者先鋒集團,就是VT等「V字輩」ETF的發行商)透過許多檔旗下商品,已經持股Strategy這家公司2千萬股以上、約8%股權,而且隨著被動買盤進展,今年第四季預料就會成為第一大股東;VTI、VXF等ETF的投資人,正是在這種情況下,被動持有了Strategy的股票,無論你喜不喜歡比特幣。 有趣的是,Vanguard本身立場是拒絕加密貨幣的一方,該公司認為加密貨幣的本質「是投機的」,所以不打算推出加密貨幣相關商品,盡管市場上對比特幣ETF正趨之若騖。...
1 day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過去半年,港股的IPO交易出現疫情爆發後久違的火熱景象,42家企業登上港交所,合計籌資1,067億港幣。這個現象從何而來?我相信是北京政府有意為之;無論如何,有好幾家重量級新股紛紛登陸港股,使得港股市場一時間熱鬧非凡。 首屈一指的新股當然是的寧德時代,它以A+H架構上市,單是寧德時代一家就籌資410億港幣,幾乎是全體籌資金額的4成之多;它讓港股終於有了跟比亞迪同樣正宗的電動車龍頭股,因此格外受到資金追捧:以往H股大多比A股便宜,但是寧德時代掛牌以後,反而是H股第一天即比A股溢價7%,而且溢價幅度甚至曾經擴大到19%之多,顯示境外資金對這種電動車巨頭的青睞。幾個月前,我剛好接受香港輝立證券分析師的訪談,期間分析師唯一詢問我看法的個股就是寧德時代,讓我充分感受到港股股民對其的注目。其實港股本就是一個高度有利大型股的市場,這次寧德時代掛牌,只是再次突顯這個特色而已。...
2 days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河道上朋友提起,我才想起肥前屋老闆町田世文有一件傷心事,我相信,此事非常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後半生,也足以給許多人借鑒,那就是他投資基金慘賠1億餘元。 原來根據財訊報導,町田世文在金融海嘯前認識了當時任職彰銀的理專,因相信對方專業,投資了理專介紹的7檔境外基金;當基金虧損,理專建議他持續轉進其他基金,町田世文又讓理專幫自己解約好幾張保單,繼續投入。想不到等町田世文想贖回款項時,卻遭到理專一再拖延,後來才知道,基金公司竟然已經倒閉。當時媒體報導,他投入約373萬美元,後來卻有多達200萬美元不知所蹤。 十多年後,町田世文再次出現在新聞版面,原來他控告安泰銀行理專未經同意,便私自動用印鑑為其投資基金,導致帳戶短少5千餘萬元。不過案件經最高法院判決,仍然是町田世文敗訴。案件在高院期間,町田世文就表示當時律師費已經花費600多萬元,可見他為此案投入相當多,孰料還是敗訴收尾。 町田世文19歲來到台灣,開設肥前屋將近50年,換句話說,他已是年約70的老人家;町田世文這兩次投資失利,初步估計,至少虧損1.1億元起跳,實在是損失慘重,相信這也勢必大大衝擊他的退休生活。...
3 days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提示投資人他們或許可以拿到更多現金股息,或者繳更少稅(如果公司傾盡所有實施庫藏股的話,賣掉大漲的台股,是完全不用繳稅的),這些優惠雖然巨大,但遠在天邊,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說無感,因為他們根本無法理解,也沒興趣挑戰經營者的決策,反正每年有現金進帳,殖利率高於定存,這樣就夠了。 許久以前,資誠張明輝所長就曾經點出這種現象。我曾經在PODCAST訪問過張所長,受益良多。張明輝曾直指,「華人的儲蓄文化」,加上CEO的薪酬制度並未與績效掛勾,經營者又存在保守心態,使得台灣公司負債比偏低,「只求穩健安全,少了擴張的企圖心」。還有「明明是沒有把錢做充分利用,卻被說經營良好,這都是笑話」。 我非常同意這番評論,我認為,很多時候,這種保守心態源自於台灣廠商多半做代工,經營策略不需要多麼「出頭」,只需要比同業快、便宜、多樣就好,所以常常無須主動擴張。 現在許多台商面臨的兩難,就是二代接班問題,通常二代若願意回到家族企業接棒,他們往往較創業第一代來得進取,策略更加多變、靈活,但整個體制能否接納、跟上新主事者的做法?可能還有許多地方需要磨合。...
4 days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昨天推薦Freddy的文章,迴響似乎頗為熱烈,今天繼續說我從資產負債表當中學到的事情;這件事情我放在心裡很久,因為過於麻煩,而且缺乏適用各種企業的客觀定義指標,我一直無從分析。 Freddy在文中介紹,「ROIC 就是公司用自己真正投入營運的資本(不包含現金等閒置資產),能產生多少稅後營業利益(NOPAT)。這是一家公司實實在在運營、賺錢的能力」。注意,他提到真正營運的資本,是不包含現金等閒置資產。 現金,是閒置資產。 當然,現金有很多意義和功用,是必要時刻維持營運、維持流動性絕對必要的儲備項目,因此不可或缺。但,一家公司維持必要的現金,依照其營運規模和獲利能力,金額大概是多少呢?比率大概是多少呢?恐怕只有某些非常用功的研究員會試著判讀這件事,我認為台灣很少散戶會思考這個問題。我曾經先後跟幾位外資分析師聊過,我們發現彼此的意見大致接近。 我們都認為,台灣上市櫃公司普遍保留過多的現金在帳上,實在太過保守。 我所說的是遠遠多過日常營運,資金調度所需的現金,甚至是超過配息所需的現金。...
5 days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今天看到一篇探討資產負債表的十足好文,作者是我之前不時會參考的網路創作者Freddy;他似乎轉職了,角色轉換以後,他在文中探討了以前為何習慣用損益表觀察一家公司,現在為何幾乎都用資產負債表。我深感認同,因此推薦本文。 很多時候,採用合併報表的資產負債表更加精準,更加無法遮掩,資誠前所長張明輝大會計師,在其三本暢銷著作中也是如此強調;因此掌握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與數字背後的意義,不但能看出公司的營運效率,還能看出公司潛藏的某些風險,甚至是疑似舞弊的跡象。這是我認為資產負債表最值得深究之處。如果你是一位主動投資人,那麼資產負債表肯定是你必須好好下功夫研究的豐富寶藏,因為你可以從中認識許多商業模式的樣貌,進而初步理解一套商業模式的優劣之處,甚至能稍微揣摩出經營者的習慣與心理,這些都是十分幽微、微妙,而且也難以公開討論,只能透過研究來了解的。...
6 days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「如果我說你們的台灣電力,是世界第一的電力公司,你應該覺得我在跟台灣人說好話吧。所以我想換個說法,這麼說吧,台電應該是世界上經營效率前十名的電力公司,如果連同使用者付出的電費也考慮進來,那毫無疑問,台電肯定是世界第一的電力公司」。許多年以前,也許有超過十年了,在一場研討會上,一位初次見面的外資分析師對我說,他的中文全無口音,太厲害了。 當我看到台電人員在風災後成排坐在路邊吃便當,不由得想起這番話;而且我連帶想起他近乎預言的評論,實在太驚人了,所以我也想在這裡分享給你。記得這位分析師當時說,「台電的效率實在太好了,以至於我擔心,任何的延遲或者停電,對台灣消費者來說,可能都是無法接受的。此外,台電能否長久以這樣的價格提供電力,也是我的疑問」。 沒有台電,又哪來台積電呢?我想我們都應該多支持台電漲價,彌補虧損才是。
7 days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今天錄影時,有個段落是希望我們討論一下美元走在弱勢循環期間,是否意味著主導地位的衰落,歐元和人民幣有無可能取而代之?我很坦白的說,用二分法思考事情,尤其是關於金錢、投資理財的事情,非常容易出錯,建議千萬不要用二分法當作投資決策的基礎。 比如現在人人興味盎然的美元霸權衰落論,美元在世界上交易、投資的占比下降,並不等於某個貨幣的上升,至少不是這麼直接的反向關係,也絕對不會是短期間(這裡的「短」可能是20年、30年)看得到的;畢竟在美元這邊,有極鉅量的金融市場、金融商品和完整的交易體系,美元只是價值表現的形式而已,金融業為何願意用美元發行商品?貿易對手雙方為何同意用美元結算?是因為背後有交易機制支持,有買盤、有賣盤,流通無虞,所以大家都使用美元。若是其他貨幣要形成一樣的主導地位,人民幣也好,歐元也好,必然要有儲存價值的主體,可能是債券、股票,可能是地產權狀,大家才會想要兌換那種貨幣。如果多數投資人根本對背後的主體們沒興趣,當然也就不會想要兌換那種貨幣。所以市場機制才是該討論的核心,貨幣當然話題多多、頗值得一談,但是終究只是形式。...
8 days ago • 1 min read
Reader晚安,你好: 先說結論:不會嘛! 「怎麼可能,開什麼玩笑...」 「這跟財經有關係嗎?跟個人投資理財有關係嗎?退訂了。」 我只是打個比方。 顯然,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會在39歲時生重病,延宕至45歲時才去治療,因為那樣太晚了。但,我看到一組很有趣的調查數據:台灣人平均開始準備退休的年齡是39.63歲,但真正行動的年紀是45.15歲;尚未退休者有41.7%希望在60歲前離開職場,認為自己能做到的人卻縮減至26.6%,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一(35.3%)認為自己在65歲以後,還是得繼續工作。尚未退休者因為各種生活支出的擠壓,有多達70.4%每月準備的退休金在1萬元以下。 同時,多達48.1%的民眾表示,自己不能接受勞保改革以減少給付的方式進行,也有46.7%民眾可接受延後退休。 這一長串數據結果,反應了很多現實。...
9 days ago • 1 min re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