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長大?當你知道二分法的謬誤,你就長大了


Reader晚安,你好:

今天錄影時,有個段落是希望我們討論一下美元走在弱勢循環期間,是否意味著主導地位的衰落,歐元和人民幣有無可能取而代之?我很坦白的說,用二分法思考事情,尤其是關於金錢、投資理財的事情,非常容易出錯,建議千萬不要用二分法當作投資決策的基礎。

比如現在人人興味盎然的美元霸權衰落論,美元在世界上交易、投資的占比下降,並不等於某個貨幣的上升,至少不是這麼直接的反向關係,也絕對不會是短期間(這裡的「短」可能是20年、30年)看得到的;畢竟在美元這邊,有極鉅量的金融市場、金融商品和完整的交易體系,美元只是價值表現的形式而已,金融業為何願意用美元發行商品?貿易對手雙方為何同意用美元結算?是因為背後有交易機制支持,有買盤、有賣盤,流通無虞,所以大家都使用美元。若是其他貨幣要形成一樣的主導地位,人民幣也好,歐元也好,必然要有儲存價值的主體,可能是債券、股票,可能是地產權狀,大家才會想要兌換那種貨幣。如果多數投資人根本對背後的主體們沒興趣,當然也就不會想要兌換那種貨幣。所以市場機制才是該討論的核心,貨幣當然話題多多、頗值得一談,但是終究只是形式。

如果輕易用二分法衡量貨幣之間的地位消長,輕信了「非A即B」這種想法,買進某些外幣,又沒有實際用途的話,你恐怕要賠大錢;因你用真金白銀押注了一個時間跨度被過於壓縮,邏輯推論也過於簡化的方向。

投資決策如果陷於二分法,很難察覺自己的謬誤所在,反而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全知全能,因此無法洞悉自己為何怎麼做怎麼賠錢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股票不是漲,就是跌?錯了,它可以橫盤。有重大利多將公佈的股票必漲?錯了,很多時候它可能悶不吭聲,只因為莊家尚未收集足夠籌碼。遇到全市場重大利空,所有股票將普跌?錯了,有些KY股隔天硬是平盤開出,然後被資金湧入,因它主要業務全在海外,只有交易地點在台灣證券交易所,你台灣的利空與它何干?市場生存者並非先知,也並非全知全能,他們只是在投資上擁有斷肢後仍可生存的損害管制能力,與徹底檢視、檢討、拆解自我的勇氣。

當我深刻認識到這一點,不再用二分法看待所有跟投資有關的事情,我才明白,運氣對我過去的投資績效,甚至是人生每個階段的得失、成敗,影響實在太大了,我沒資格跟別人說教,說什麼在某股賺錢,都是我的研究、我的努力。那一刻,我知道我自己終於是個大人了。大人可以不說話,也不說屁話,大人知道自己對在哪裡,錯在哪裡。

周岐原

17年媒體經驗,因公被控告1次,在香港、新加坡獲頒財經新聞獎11次,發表文章逾1,200篇,編輯文章將近3,000篇。

Read more from 周岐原

Reader晚安,你好: 「照你說的,ETF只有好沒有壞囉?」前陣子,一位新朋友這麼問我。他聽我說完自己的投資方法,而且我從2016年開始就這麼做,讓他十分好奇,難道ETF是一種只賺不賠的工具嗎?投資ETF的風險會是什麼?我立刻回答,這決不是保證獲利的商品,如果有任何一種商品能「保底」,那必定是詐騙。 我解釋,我做的是指數投資,ETF只是實踐指數投資這種方法的工具,如果有其他工具也能達成這個目標,我樂於採用,(但應該很難有其他種工具);如果想學習指數投資,應該要把握幾個原則:長期持有費用盡可能便宜的ETF,該ETF的標的應盡量分散,且建立適合自己的股債資產配置,無須人云亦云。 至於風險,我說指數投資就是取得盡可能貼近市場的報酬,因此其承受的風險,就是相當於市場下跌帶來的負報酬風險,更精確的說,是在自己退休時正好遇到市場大跌的風險。如果這個風險出現,也許你可以減少提領,也許你可以晚一點退休,總之還是有可能賠錢,並非什麼只有好沒有壞的標的。但光是這樣,相信已經打敗99%金融商品了。 話雖如此,日前在錄影時,我卻學到了許多概念異想天開的ETF。...

Reader晚安,你好: 你會想:開玩笑吧,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自己持有比特幣,餘額又不是繼承來的!但還真的有,只是,他們是間接持有,投資人自己很可能不知情。 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 原來,今天的彭博報導指出,Vanguard(被譯為領航集團,或者先鋒集團,就是VT等「V字輩」ETF的發行商)透過許多檔旗下商品,已經持股Strategy這家公司2千萬股以上、約8%股權,而且隨著被動買盤進展,今年第四季預料就會成為第一大股東;VTI、VXF等ETF的投資人,正是在這種情況下,被動持有了Strategy的股票,無論你喜不喜歡比特幣。 有趣的是,Vanguard本身立場是拒絕加密貨幣的一方,該公司認為加密貨幣的本質「是投機的」,所以不打算推出加密貨幣相關商品,盡管市場上對比特幣ETF正趨之若騖。...

Reader晚安,你好: 過去半年,港股的IPO交易出現疫情爆發後久違的火熱景象,42家企業登上港交所,合計籌資1,067億港幣。這個現象從何而來?我相信是北京政府有意為之;無論如何,有好幾家重量級新股紛紛登陸港股,使得港股市場一時間熱鬧非凡。 首屈一指的新股當然是的寧德時代,它以A+H架構上市,單是寧德時代一家就籌資410億港幣,幾乎是全體籌資金額的4成之多;它讓港股終於有了跟比亞迪同樣正宗的電動車龍頭股,因此格外受到資金追捧:以往H股大多比A股便宜,但是寧德時代掛牌以後,反而是H股第一天即比A股溢價7%,而且溢價幅度甚至曾經擴大到19%之多,顯示境外資金對這種電動車巨頭的青睞。幾個月前,我剛好接受香港輝立證券分析師的訪談,期間分析師唯一詢問我看法的個股就是寧德時代,讓我充分感受到港股股民對其的注目。其實港股本就是一個高度有利大型股的市場,這次寧德時代掛牌,只是再次突顯這個特色而已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