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也好不到哪去,壞也壞不到哪去


Reader晚安,你好:

財訊孫社長是我畢生敬重的前輩,標題這句話,正是我印象最深的孫社長金句之一,不敢掠美,因此要先說明。

在數次寶貴的會面中,我永遠靜靜聆聽孫社長分享,因為我知道,孫社長的話都是豐富經驗的總結,而且跟張學友演唱會一樣,聽一次少一次,彌足珍貴。記得那天,他的原話大約是這樣:「市場永遠是過度反應。可是幾十年下來,我知道市場好也好不到哪去,壞也壞不到哪去」

這個境界並不容易讓一般人體會。反之,更令散戶們著迷的,反而是與這句話截然相反的情境:「這次不一樣」。

人性總是會放大、疊加貪婪和恐懼。而且,正是因為覺得「這次不一樣」,當市場情緒原本偏向其中一邊,絕大多數投資者會選擇加入人多的那一方,而非冷眼旁觀;投資人心中認為,漲勢可能持續更久,或者空頭可能遠比以往更慘烈,這股力量的自我實現,導致貪婪的市況更貪婪,或者令恐懼情緒更加恐懼,總之,其中一種情緒會顯著具有壓倒性的力量。

有趣的是,每當市況已經反轉許久,連連遭到打臉的投資人卻多半繼續否定市場,繼續坐定定,等待自己「一口咬定」的市況實現,這種態度根本就是守株待兔、刻舟求劍,就是股神巴菲特形容的「看著後照鏡開車」,無怪乎大多數投資人通算下來,成果都是小賺大賠。我就曾經是如此。

孫社長早在1960年代就投入商場,然後隨著邱永漢先生經商、投資,早期見識過非常多真正的「大時代」:如1986年至1989年間,台股從1千點漲到12,682點的陡峭行情;如早在上海人認為「寧要浦西一張床,不要浦東一棟房」的時代,就到上海實地考察等等。因此我想,他看慣了市場的起落,經驗肯定非常豐富。

這樣一位老先覺,最寶貴的是見識。見識過市場極低迷和極招搖的年代,他知道,市場在最昂揚的時候,會有哪些表徵?在最低迷的時候,又會有哪些表徵?媒體會如何形容市況?成交量會有哪些變化?這些訊號,孫社長都瞭然於心,當某些訊號接連浮現,他會陸續出脫,即使後面繼續大幅飆漲也不動心,而是耐心等待市場回到他擅長防守的區間,他再慢慢出手、慢慢減便宜貨,至於指數和個股價位,反而都只是表象。

我猜想,孫社長所謂「好也好不到哪去,壞也壞不到哪去」,反映的是他內心有一股了然,和一股淡定。除非世界發生核戰,否則明天上午九點,股市照樣開盤,想買進仍然有得買,不必急呼呼的非在今日成交買單不可。反之,就算壞消息接二連三,明天一早,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仍然得張嘴吃飯,仍然得用電用水用瓦斯,所有基礎民生需求仍然將驅使整個產業鏈運轉,因此仍然有成長(或重建)的商機。凡事都在最好和最壞之間擺盪,投資得意時無須狂喜,投資失意時也無須喪志。如此這番話聽來雖然宛如哲學道理,卻是我這些年偶爾想到這句話時,最深刻的體會。

周岐原

17年媒體經驗,因公被控告1次,在香港、新加坡獲頒財經新聞獎11次,發表文章逾1,200篇,編輯文章將近3,000篇。

Read more from 周岐原

Reader晚安,你好: 金融業發行新商品,變相壓迫員工認購,以達成公司目標的「配額度」爭議,仍然持續延燒。這個新聞,也讓我想起台灣金融業財富管理業務長期以來的奇特現象。 這個現象是:理專業績是以客戶下單額度計算,這使得銀行業的理專長期以來,都建議客戶頻繁交易,因為只有客戶不斷「轉單」,買完這筆,然後贖回,再拿去買下一筆,這樣才能讓理專的業績持續達標。至於客戶有沒有因為這筆交易而賺錢,或者有沒有因為這一系列頻繁操作而賺錢,很抱歉,這不是公司考核的績效指標,所以理專也不會關心,賺錢與否,是客戶自己的事。畢竟,金融商品廣告不是常常聽到用2倍速播放的「投資一定有風險,投資商品有賺有賠,進場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...」這段話嗎?...

Reader晚安,你好: 朋友晚上傳給我「台灣IPO與ETF募集亂象」網頁的時候,我知道這件事已經爆炸了,很難善了。 近日媒體陸續報導,投信新發行的ETF在上市前申購階段,各大券商就把「額度」下放到各據點的第一線員工,要求大家必須找到客戶認購,或是半強迫員工得自己掏錢認購,把額度湊滿;以往的銷售獎勵機制,在川普造成金融市場人心動盪之際,變本加厲、成為「責任制」,金融業員工找不到客戶「請以火力支援我」,就莫名得拿出大筆資金幫總公司捧場。根據該檢舉網頁踢爆,有券商員工被指派須「負責」高達700萬元的額度。 我有700萬閒錢可以隨時動用的話,我還需要去上班嗎...我暗忖,這完全不合理呀! 事件壓力沈重,引爆金融業基層怒火快速延燒。根據中央社報導,目前已有10家券商、9家投信、1家銀行員工向金管會、勞動部檢舉,金管會將盡快向券商公會查詢事件經過。...

Reader晚安,你好: 今天我代班主持NEWS98的世界一把抓,趁著人生第一次主持廣播電台直播的機會,邀請三商家購董事總經理邱光隆Piper和聽眾分享他們在數位轉型上的觀察和進展。論影響力,全聯當然觸及更多消費者,但是在各都市眾多社區的巷弄裡,美廉社一步一腳印地巧妙卡位,它們是超商、超市、量販以外的通路,美廉社的經營哲學和品牌思維,我一直很好奇。 在這次對話中,我認為至少有這幾個重點值得寫下來,分享給你。 第一,就是電子價卡。美廉社近年最大的策略投資,就是去年宣布全面導入電子價卡。我們去日本觀光時,多半會到超市、百貨購物,其實日本都會區的零售通路店面,絕大多數已經導入電子價卡,成為台灣人熟悉的場面。美廉社店內有近四千種品項,每班只有一位店員,要讓這位店員一口氣更換所有標籤,大概是不可能的任務。而且以往從決定售價、列印標籤到全面更換貨價標籤,大概需要4天時間,導入電子價卡後,只要確保店內WIFI訊號收發一切正常,就大大節省這段前置作業時間,調整售價更精簡。...